23条立法通过 香港经济还有什麽期待?

香港立法会3月19日火速通过了第23条立法,其中包括对所谓「危害」国家安全的外国干涉行为进行严厉惩罚,并将拥有或泄露国家机密定为刑事犯罪。继国安法後,第23条再度威胁香港自由,重击香港经济和金融。

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称,完成23条立法,香港建好了安全「屏障」,巩固了「由乱到治」的「护土墙」,香港可以昂首阔步,在「由治及兴」的康庄大道上,全速前进,全力拚经济丶谋发展。

但香港经济真的能昂首阔步吗?

看在许多经济专家眼里,恐怕是另一番解读。

彭博社报导,美国乔治城大学亚洲法律中心(Georgetown Center for Asian Law)执行主任托马斯·凯洛格(Thomas Kellogg)谈到了该法将对香港经济和金融带来的打击。

「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基础是信息的自由流动。新的国家机密条款可能会严重阻碍香港的经济和金融新闻及信息流动。」凯洛格说。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社会学教授洪浩峰(Ho-Fung Hung,孔诰烽)表示,当社会和经济事务被视为国家机密时,「这意味着它可以包括任何事情」。

「由於这些条款苛刻且定义不明确,即使是非政治商业人士也会陷入困境,面临办公室被搜查丶个人被拘留丶逮捕或被禁止出境的风险,就像中国大陆的许多情况一样。」他说。

「这肯定会增加在港外商的疑虑丶焦虑和不确定性。」他说。

第23条的通过使香港更加类似於中国大陆。在中国大陆,国家安全法经常使本地和外国企业陷入不透明的调查。去年,中共当局对多家在华美企办公室展开突击行动,加剧外国公司的不安。

《华尔街日报》报导,香港德国商会会长赫佑汉(Johannes Hack)说,「对西方利益相关者来说,香港的独特价值之一是这个城市的开放性,我们认为需要很好地平衡开放性和对安全的渴望。」

外资撤离香港 转战新加坡

近年来,由於社会动荡丶严格的疫情封锁丶中国经济萎靡不振以及国家安全受到打击,外国企业和管理人员对香港的信心受到动摇。一系列跨国公司纷纷撤离香港丶调动地区高管或缩减在港业务,其中包括一些收集商业情报的公司。

在香港的几位外国商界领袖表示,这部新法加强了他们对香港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吸引力的现有担忧,阻碍了香港吸引全球人才。

德国商会会长赫佑汉说,企业希望看到香港保持其独特地位,包括资本自由流动和普通法法院制度。

「(法律)让我们的德国股东很难证明这里是香港,与中国大陆不同。」他说。

许多投资者和公司已经开始将商业活动转移到新加坡,作为香港的竞争对手,新加坡有着作为一个位於中国西南方向约1900公里处的独立国家的优势。

银行和谘询公司已经开始将员工调往新加坡从事政治敏感活动,比如评估中国内地的经济表现。

三年来,香港股市市值蒸发了近一半。数十家内地房地产开发商在香港发行的债券出现违约,给香港投资基金造成数十亿美元的损失,损害了香港债券市场的形象。

雪上加霜的是,香港利率飙升,与美国的利率大致持平。 这是因为港币与美元挂鈎,并且与美元是联系汇率制度——这一货币政策对於香港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角色至关重要,但高利率损害了香港庞大的房地产行业。

香港附近的深圳等内地城市建造了大规模的超现代化集装箱港口,抹去了香港在物流领域的领先地位。

北京还在海南岛推出了广泛的免税购物。这样一来,内地购物者就不再需要为了避开内地高额的进口税和销售税而越过边境前往香港。

新加坡现在流行一句笑话:「英国用了100年才在香港建成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北京只用5年就在新加坡建成一个新的国际金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