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会见美国商界巨头 能起到效果吗?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的工商界与战略学术界人士,自然是希望拉拢美商企业,释放善意讯息,但北京一方面拉络外企,同时却又对其加强控制和所谓”去风险”,这种两面手法会奏效嗎?

在中国外交部长王毅陪同下,习近平27日与多位美国商界与学界人士一一握手致意并合影。这是继去年11月美国旧金山晚餐会后,习近平再一次与美国商界领袖聚会。

路透社报道,这场会面持续约九十分钟,美方共二十人与会,其中包括美国晶片大厂高通(Qualcomm)执行长艾蒙(Cristiano Amon)、全球著名资产管理机构黑石集团(Blackstone Group)执行长苏世民(Stephen Schwarzman)和联邦快递公司(FedEx)执行长辛柏文(Raj Subramaniam)等。

据新华社与央视报道,习近平在会上发表谈话时表示,中美之间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就是通过交流,交流与合作,最后交融。他说:“思想上也是一样,不同风气永远会存在,因为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一家人也是不一样的。但是 ‘求大同、存小异,建立更多的共识,国家之间、家庭之间,家庭内亲人之间不也是这样。”

习近平并强调,中国的改革不会停顿,开放不会止步,并将“为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各国企业,提供更广阔发展空间”。

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首席经济学家曾林(Max J. Zenglein)表示,让习近平而非总理李强与美商领袖见面是个「糟糕的安排」,只不过是「拍照作秀」。

「你觉得有任何人会在习近平面前发表批评意见吗?这只是个拍照的机会,而且我认为这会转移焦点,把关注重心从应对丶处理跟企业有关的重要议题,变成有机会见习近平跟他拍照。」

尽管中国持续释出讯号,积极表现出希望外商投资并在中国获利,但曾林认为,重要的是这些外企高管和中国官方之间,是否有真正的对话讨论,而非仅仅让官方做出「开放」的姿态。

这场与美国商界领袖的会面以及习近平上述一席谈话,是中国官方近期积极拉拢外国企业的最新努力。

由於投资者对反间谍法丶出境禁令以及对谘询公司和尽职调查公司的突袭日益担忧,去年外商投资达到了三十年来的最低水平。2023年中国的净外国直接投资骤降80%,至330亿美元。

法新社报道,长期以来,总部设在中国的美国一些大集团一直抱怨中国的不公平竞争,原因之一是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本地公司普遍受到优待。而最近几个月,在针对美国谘询公司的一系列突袭和审讯之後,他们的担忧加倍。中国新版反间谍法於去年 7 月生效。该法大大增加了中国政府对付其认为威胁国家安全的行为的回旋馀地。 从那时起,外国公司就一直对这项含糊不清丶可随意解释的法律感到不确定。

路透社评论认为,尽管中国领导人公开向海外投资者示好,但中国领导人对国家安全的日益重视让许多公司不确定自己在哪些方面可能会越界。

英国金融时报评论称,美国商界领袖们正试图修补因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之间的地缘政治和贸易紧张局势而破裂的关系。这次聚会也正值中国的贸易夥伴越来越担心中国政府正在大力投资制造业以克服严重的房地产放缓,从而导致供过於求和在国际市场上的潜在倾销。

那么,中国官方频频对外企信心喊话、挂保证,是否可能奏效?华盛顿智库 “美国企业研究所”(AEI)资深研究员库珀(Zack Cooper)以书面方式向本台表示,他不认为这些来自北京的讯息,真的能让外国企业安心。

库珀指出,真正能驱动外国商界领袖的主要问题,是他们能否持续在中国赚到钱, “但北京在这方面的讯息相当混杂”。他说:“习近平近来呼吁外企回到中国,但同时又加强中国必须去风险、变得更自给自足的讯息。上述讯息或许能 ‘共处’ 一段时间,但它们本质上互相矛盾,难以长时间维持。”

金融时报3月24日报道,中国当局去年12月公布的新政府采购规范,目前已正式上路。新规要求排除英特尔(Intel)和超微(AMD)等美企生产的微处理器,以及微软(Windows)作业系统和外国制资料库软件,改为采购国内产品。

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当时同步公布 “安全可靠” 的产品清单,被纳入的18家企业全是中国公司,其中包括华为与飞腾制造的晶片。

华盛顿智库 “哈德逊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全球经济专家杜斯特柏格(Thomas J. Duesterberg)表示,若中国想赢得美国或其它国家的支持,该做的是停止窃取技术、停止把西方企业赶出中国和补贴本土制造业,并开放脸书(Facebook)等网络平台进入中国。